咨询热线 : 15879068863

江西吉泥景观雕塑工程有限公司

西洋雕塑的引进和中国现代雕塑的早期发展

   1840年后,侵华列强在其殖民控制的城市里建造了一些与其霸权扩张和殖民侵略动机合拍的纪念性雕像,这些附带有殖民色彩的雕塑虽然带来了欧洲写实主义艺术传统,但是不被中国公众认可和接受。

雕塑系科的设立和留学生的早期开拓

西洋雕塑引入中国,是文化知识界精英在救亡图强的急切渴望下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择取。作为我国近代雕塑的倡导人,蔡元培在1916年于法国华工学校师资班讲演中就指出,雕塑是能最直接表现人生观的艺术形式。他从西方19世纪写实的科学艺术论出发,兼容古典雕刻的审美原则,提出衡量雕刻的若干理想标准。1918年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开学式的讲话中,他又建议学校“增设雕刻专科”。(南昌不锈钢雕塑公司)1927年在上海,蔡元培主持的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曾提出筹办包括雕塑院等五院一体的国立艺术大学的议案。这一切努力为西洋雕塑进入中国美术学堂创造了条件,上海美专、国立艺术院、北平美专等相继创建雕塑系。与此同时,一批学子如王子云、李金发、江小鹣、柳亚藩、王静远、王临乙、张充仁、刘开渠、滑田友、周轻鼎、曾竹韶等人,也相继赴欧学习雕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回国后都从事了艺术教育工作。新型的美术学校和这些归国的雕塑留学生组成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动机”,一整套欧洲古典的、学院主义的雕塑方法和观念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并山点及面地被逐步扩展开西方体系又逐步与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传统来,而在此过程中,这套进入中国艺术教育的结合起来,体现出早期雕塑东西方艺术的交融关系,对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

   早期传媒对西洋雕塑的介绍上海的《良友画报》、天津的《北洋画报》以及李金发在杭州国立艺术院创办的《美育》杂志是我国30年代发表雕塑作品、介绍西方雕塑较多的期刊。此外在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朱无挂翻译的《西洋雕塑简史》和熊松泉编写的《雕塑浅说》,前者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了西洋雕塑史和雕塑的基本技法,后者则详细地介绍了如何翻制石膏像和铸铜的方法等内容。这些出版物在客观上对于介绍引进西洋雕塑、发展推动我国早期雕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留学归国的雕塑家及其创作活动作为中国现代雕塑和引入西方雕塑的第一代人,留学归国的雕塑家们在国家内忧外患、财力物力凋敝不堪的条件下,于建国前的二三十年中相继创作了一批新型的纪念性雕塑和室内雕塑,这些雕塑多为民国著名政治家、抗敌英雄的写实主义肖像或纪念碑。江小鹣(?一约1945年),名新,江苏苏州人。他在1919年作为发起人之一于上海成立“天马会”。后来留学日本和法国学习雕塑。回国后于1929年在上海创作了纪念碑雕塑《孙中山先生铜像》。“一·二八”事变后,江小鹣内

迁至昆明。在滇期间,依然创作不断。及至抗战胜利,江小鹣在昆明去世。


↑上一页: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上海博物馆-雕塑馆
↓下一页:中国当代综合材料雕塑的现状与思考